端阳节习俗端阳节与春节,中秋,是我国民间最为隆重的三在节日。近年来有人提出要以端阳节作为代表中国的民族节日。可见它在中国节日中的重要地位。所以如此重要,是由于它具有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。
按照闻一多的说法,端阳节和“中国人民同样的古老”。大约战国以后,它才固定在农历五月初五。而农历五月在十二支属午,故又有端午节,重五节之称。
自古以来。端阳节就十分热闹,节日活动多种多样,赛龙舟,耍龙灯,举行斗百草的游戏,吃粽子,聚餐,饮雄黄酒等。按照古人通常的说法,正月为吉月,五月为恶月,故每逢过端阳节,人们总要在门庭插苍蒲和艾草,以驱邪气。还常将艾叶剪成虎形戴在头上,将苍蒲剪成人形或葫形佩在身上以避邪,俗称蒲龙艾虎。同时,人们还以丁香,木香和白芷等药物,装在香袋内,挂在身上。
提起端阳节,人们立即就会与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相联系。古人早已指出在屈原投汩罗江以前就有此节。闻一多认为,端阳节是龙的节日,是吴越崇龙民族图腾的祭日。闻一多的说法完全正确。端阳节无疑是起源于南方崇龙民族的。不过,龙图腾祭日的说法还比较含糊,据我们研究的结果,它实际是崇龙民族的新年。这无论从古代文献或民族学的角度都可以得到证实。
端阳源于古百越民族的新年盘王节
宋代年辅<<溪蛮丛笑>>载瑶民习俗时说:“土俗岁节数日;野外男女两朋,各以五綵豆粟,往来抛接.....。”“山 婚娶,聘物以铜与盐,至端午约于山上相携而归,名日 亲。”又说:“蛮乡最重重午,不詑生熟界,出观竞渡,三日而归,既望 复出,谓之大十五。船分五色,皂船之神 恶。”岁节即新年,可见宋代时瑶族就以庙阳为新年。
熟悉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都知道,瑶放,壮族等少数忆族常 将本民族的年称为盘古节,也俗称祖娘节。古代东南沿的百越和湖南境内的五溪弯等,都推崇盘古是开天辟地的英雄,他们以盘古为本民族的远祖。每逢此节,他们都喜欢用某结树叶的汁水煮成五彩糯米饭作为过节的食品,并用树叶包裹起来,作为节日礼品馈赠亲友。大约这些民族的盘王节传入汉族地区,便定型为端阳节。
由于彼此缺少联系,后来这些民族的新年日期都不统一,即使是同一个少数民族也是此。这些民族的年节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名称,盘王节则是最常见的节名,有的则称为分龙节(五月二十九),大分龙(五月二十五日)龙生日(五月十三日),大端阳节(五月十五日)等。就分龙节的日期而言,各地也不相同。例如<<乌程县志>>载五月二十日,<<燕京岁时记>>载五月二十三日,<<图经>>载五月二十九日,<<乳源县志>>则为夏至后第一个辰日。
按十二属相与十二支的对应关系,辰为龙,所以将分龙节定在辰日,表示出这个节是与龙的密切关系。有趣的是,广西毛难族也将祀祖节(又称庙节,为毛难新年)定在夏至后第一个辰日 ,可见古代百越族的新年与龙的关系了。中国古代的各个民族,都喜欢以十二兽纪日中属于本民族图腾的动物作为过年日,如古羌人敬虎神,以虎日为新年;苗人敬牛神,用牛日为新年;瑶族,布依族,壮族以龙神作为自已的族祖,以龙日为新年,或者称之为龙的节日,这是不难理解的。
但是古代百越民族的新年即称盘王节,又称分龙节,那么,盘古龙究竟是什么关系呢?吴国徐整 <<五运历年纪>>说:“盘古之君,龙头蛇身,嘘为风雨,吹为雷电。”又<<山海经.西次三经>>说:盘古“其状人面龙身。”可见盘古就是龙的化身,后世所谓真龙天子的思想,大约就是从越人的龙崇拜继承上来的。
崇龙民族的新年为什么会叫做端阳节或端午节?端字有初和首的含义,但前人将端五释作初五却不正确,如这样解释成立,则二月二日,三月三日都可叫做端二,端三了。实际上,端五就是正月初五,重午就是午月午日是,端午就是正月午日,端阳就是正阳。从重午节和大端阳节的日期可知,这个节日原本并不一定在五月初五,应大致在夏至前后。事实上,将正月称做端月,在秦始皇时就曾正式使用过。
自从秦统一中国以后,也就统一了历法,故少数民族的历日制度,就很难再在文献中出现。但以午月为正月,在先秦文献中是确实存在过的。<<诗.小雅.正月>>说:“正月繁霜,我心忧伤。”孔疏日:“谓之正月者,以乾用事,正纯阳之月。”关于正阳,唐代<<岁华纪丽>>说:“日叶正阳,时当中夏。”又说“月号正阳,时惟端午。”即正阳即正夏,中夏就是五月,为端午之时。则<<诗.小雅.正月>>中的正月,就是农历五月,可见西周时有以农历五月为岁首的地区。乾为阳,坤为阴。所谓纯阳用事与乾用事是一会事,纯阳也就是八卦中的三爻皆阳,都为阳气最盛之时,所以,从端阳的时节来说,它应是夏至时节。
由于秦统一以后规定以农历正月岁首,端阳节便以一般节日的形式保留上来,但百越民族仍以它为新年,在某些地区一直保留至近代。